• 网络中国节•春节丨过个特色民俗年,延安春节活动“菜单”出炉,赶快收藏

    延安热烈浓郁的年味盛宴正在缓缓拉开帷幕,陕西壶口瀑布旅游区和金延安旅游度假区围绕年俗文化、国潮文化和红色文化,精心准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旅游活动,为游客备足“新春文旅大餐”,盛邀全国游客体验陕北年味儿。[详细]

  • 网络中国节•春节丨我们的节日·春节 | 西安城市观光车开启新春文化之旅

    巳巳如意,万象更新。近日,西安城市观光车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活动,将带领市民和游客一同领略这座千年古都的独特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这些活动融合了非遗传承、夜景观赏、研学探索与趣味互动,旨在为大家带来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之旅。[详细]

  • 网络中国节•春节丨西安网评:儿时的“年味儿”去哪儿了?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重要时刻,寄托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详细]

  • 网络中国节·春节丨西安网评:回家的脚步都是年味

    总有人抱怨说年味淡了,总有人说年味越来越远。看看春运人们抢票的情景,看看春节前后飞机票预定的火爆,看看大数据预计的春节期间高速公路的运行预测,你就知道人们回家过年的心情有多急迫。细品品,回家过年,不就是今天的一种年味,一种过年情结吗?[详细]

  • 网络中国节•春节丨西安高新区“点亮”年味 把春节“氛围感”拉满

    今年蛇年春节,西安高新区锦业路都市之门周围的多栋楼体被精心策划的“蛇年大吉”点亮,高新区正式进入“春节模式 ”。与此同时,大街小巷的灯笼也不甘落后,它们交相辉映,将西安高新区每个角落都浸润在“年味”之中 。夜景亮化璀璨上新西安高新区锦业路、科技八路和延平门的高楼灯光秀联袂上演,楼宇幕墙浮现了“蛇年大吉”“恭贺新春 ”等祝福语,点亮了冬日的高新夜景,也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详细]

  • 网络中国节·春节 | 生生不息 华章日新

    作为中华大地上最具“仪式感”的节日,春节涵盖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非遗实践。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众多都与春节密不可分。贴春联、逛庙会、剪纸、打铁花,这些非遗活动构成一幅生动的春节画卷,成为中国人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 [详细]

  • 网络中国节•春节丨春节里的非遗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春节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丰富多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详细]

  • 网络中国节•春节丨西安网评:在春节“年味儿”中感受幸福美好的中国

    ​春节承载着人民群众对阖家团圆的美好夙愿,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春节将至,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处处都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令人对首个“非遗春节”充满期待。[详细]

  • 网络中国节·春节丨西安网评:世界同享中国年,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春节临近,随着过去一年多来中国过境免签政策的持续升级和免签“朋友圈”的不断扩容,外籍游客来华热情愈发高涨,入境游的高速增长成为今年新春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蛇年新春即将来临之际,多国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当地民众体验春节的喜庆氛围,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多方面情况彰显出春节作为全球性节日的影响力,促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喜爱,推动世界在共享中国年的欢乐中爱上中国。[详细]

  • 网络中国节·春节丨西安网评:非遗版春节“上线”,国潮消费“热浪腾涌”

    ​临近春节,年货市场逐渐升温,多地迎来年货销售旺季。江苏南京,系列生肖主题的文创工艺品风靡一时;陕西西安,年货集市上的非遗产品深受民众喜爱;浙江义乌,热门款新中式服饰供不应求……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传统年味更加浓郁,激活国潮消费“热浪腾涌”,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时代价值。[详细]

  • 网络中国节•春节丨首个“非遗版”春节 共享欢乐中国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去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我们今年迎来首个“非遗版”春节。[详细]

  • 网络中国节·春节 |欢庆非遗中国年

    近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迎来第一个非遗版蛇年春节,快来看看各地都有哪些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吧![详细]

  • 网络中国节•春节丨2025春节档首日票房破17亿创历史新高!国漫续作领跑,口碑分化显市场新趋势

    据国家电影专资办统计,截至2025年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一)19时,全国单日票房突破17.01亿元,观影人次达3306.78万,票房超过2021年春节大年初一,创造了新的单日票房纪录! 在众多春节档影片中,《哪吒之魔童闹海》以8.9亿元的票房成绩领跑大年初一票房榜,紧随其后的是《唐探1900》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此外,《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和《熊出没·重启未来》也表现不俗,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详细]

  • 网络中国节•春节丨 在周至山水间寻觅诗意盎然与人间烟火

    ​春节,年味儿已如春雨般悄然浸润每一寸土地。走进周至县,仿若踏入一幅灵秀的画卷。这里既有水乡的温婉,又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人们于此,“偶遇”盎然诗意,“邂逅”人间烟火,开启一场与自然、历史、文化深度交融的奇妙之旅。游景点“穿越”时空感受岁月沉淀打卡点 仙游寺博物馆在周至县城南17公里的黑水峪口,仙游寺博物馆宛如一颗镶嵌在山水之间的明珠,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详细]

  • 网络中国节•春节丨春节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仪式感

    ​中国春节列入世界非遗。春节,是中国人最有仪式感的节日。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拜年……种种习俗里,是中国人朴素美好的生活理想。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美满,文化中国行看春节仪式感,你最期待哪个?[详细]

  • 网络中国节·春节 | 生生不息 华章日新

    作为中华大地上最具“仪式感”的节日,春节涵盖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非遗实践。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众多都与春节密不可分。贴春联、逛庙会、剪纸、打铁花,这些非遗活动构成一幅生动的春节画卷,成为中国人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详细]

  • 网络中国节•春节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气象局发布春节假期旅游气象提示

    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气象局发布春节假期旅游气象提示, 春节假日期间(1月28日至2月4日),全国大部气象条件总体适宜出游。华南地区、华东南部、华中南部及西南地区南部气候舒适度整体可达到舒适等级。其中,华南南部、云南南部的部分地区可达到“最舒适”等级,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南部、四川南部以及海南避寒气候适宜度等级高,适宜旅游出行和避寒康养。 西北、华北等地气温偏低,东北地区及黄淮和南方等地有降水,提醒游客注意做好防寒、防风措施,注意行车安全,及时关注沿途及目的地气象部门预报预警信息,合理安排出行计划。 受冷空气影响,1月28日至2月1日,内蒙古东部、东北大部、新疆南部、西藏西部、华东大部、华中中南部、华南大部、西北地区西部的部分地区需关注大风降温天气。以上地区游客出行需注意防寒保暖,在人员密集场所注意多加防护,尽量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详细]

  • 网络中国节·春节|非遗金蛇贺新春 巳巳如意过大年

    关于年的源头,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的祭祀活动。《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谷物的多寡意味着年景的好坏,所以,“过年”就是祈盼庆祝五谷丰登。汉武帝在长安颁布《太初历》后,将岁首固定为正月初一,并被历朝历代沿用,而那时的年称为“元日”或“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并一直沿用至今。所以,春节也是一个又古老又年轻的节日。2023年12月,春节正式被列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也升级为“世界年”。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春节也就成为首个“非遗版”春节。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春节虽然是农历正月初一,但庆祝新年的活动却从腊月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如歌谣里所唱,“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民俗活动陆续开始,喝腊八粥、祭灶神、扫尘、贴春联、守岁、发压岁钱、拜年、逛庙会……在除夕和大年初一,迎来新年的第一个高潮。[详细]

  • 网络中国节•春节丨共赴春节文化盛宴,书写时代美好新篇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情感与精神的寄托。在时代的浪潮中,春节不断演变,传统与现代元素相互交融,赋予这个古老节日全新的活力与内涵。 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温馨时刻。“团圆”是春节永恒的主题,“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身处何方,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人们都要踏上归途,与家人相聚。这种对团圆的执着追求,是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是对家庭、对亲情的深深眷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年夜饭,谈天说地,欢声笑语,浓浓的亲情在空气中弥漫,家的温暖也愈发浓郁,让疲惫的心灵得到慰藉。[详细]

  • 网络中国节•春节丨压岁钱返璞归真,让年味更加馥郁

    移风易俗,让压岁钱返璞归真。近日,广西百色发布文明过年倡议书,关于“少发压岁钱、发不超过20元的小额压岁钱”的倡议,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不少网友呼吁将这一措施推向全国。该措施是对该市2024年11月出台的《关于全市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意见》的严格落实。“压岁钱不超过20元”,出自这一意见。移风易俗,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移风易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压岁钱不超过20元”,这个小细节,为的是遏制攀比之风。[详细]

策划:农业科技报新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统一投稿邮箱:news@nkb.com.cn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